他是中国最穷大学的校长和妻子曾靠摆地摊卖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在清华大学历史上,有一位校长受到清华师生的极高评价,他执掌清华17年,是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更被后人称为是清华的“终身校长”。
19岁那年,他喊出“求学不为国,求学何所用?”
32岁那年,他在清华大学就职演说中喊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他领导下的西南联大,即便战火纷飞却依旧上课自由,讲课自由;学生自由,教师自由。
群星璀璨,大师辈出。
他数十年来独自掌握着巨额的学校基金却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没有动用公家的半文钱。
甚至为了贴补学校带着妻子去街边贩卖糕点。
“钱要撙节着用在图书、仪器、请教授上。”
他就是梅贻琦。
他的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梅贻琦年在天津出生,父亲是一位秀才。虽然梅贻琦出生的时候家庭条件已经出现下滑的趋势,但是依旧过得还算可以,家里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个专职奶妈伺候。
但好久不长,时局动荡令天津成为战火绵延之地。
梅贻琦的父亲失业了,家中 的经济来源断了,梅家的生活每况愈下,孩子的奶妈们也都被辞退了。
家里的日子难过,梅贻琦的弟弟直到十多岁的时候才穿上属于自己的衣服。
虽然破落到如此,但梅贻琦的父亲依旧坚定的要求家里的每个孩子无论男女都必须接受教育。
梅贻琦很争气。
15岁那年,他就考入了 的南开中学,4年后又以全班 的成绩毕业被直接保送到保定直隶高等学堂。
当时,亲朋好友都劝他的父亲:“你家贻琦这么出息,毕业之后,可以找个小职员——如洋行职员,中小学教员,替你分担,了此一生。”
但梅贻琦和父亲都不这么认为。
梅贻琦对父亲说:“求学不为国,求学何所用?”
他要出国留学,他要考庚子赔款的留美学生名额。
父亲同意了,第二年梅贻琦就以第六名的成绩成为清华庚款首批“直接留美生”。
年,他远赴美国,进入伍斯特理工学院电机工程专业,拿到学位后因为不想让家里的经济压力过大,便放弃了读研的机会回到了祖国。
回国后,梅贻琦被清华聘为物理老师。
结果半年后,梅贻琦就已经对这份工作没了兴趣。
他便跑去找当时的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我对教书没什么兴趣,想换个工作。”
张伯苓听后对他说:“你才教书半年就不愿意干了,怎么知道没兴趣?青年人要忍耐,回去教书。”
结果,梅贻琦一忍耐就是一辈子。
年,蒋介石提出要实施“*化教育”,每所大学被硬性规定要上*课。
并且在《告诫全国学生书》中写到:“破坏法纪之学潮,自与反革命无异,*府自当严厉制止,如法惩处。”
当时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也在清华实行严格的*事化管理,严格控制学生言论。
一贯以言论自由著称的清华学子马上进行抗议,当时罗家伦更是用辞职威胁学生,但这帮学生统一战线,放出“无论国民*府批准与否,本校无人挽留。”这样的豪言壮语。
罗家伦辞职后,*府又派来了乔万选。
结果迎接乔万选的是更为激烈的抗议,无奈下只留下一张纸条给清华全体师生:将永不任清华校长。
但学校没有校长不行,清华学生便向*府提出对校长的五个要求:
1、没有*派色彩。
2、知识渊博。
3、要有很高的威望。
4、人格要高尚。
5、能实实在在发展清华。
谁知,五个条件可难坏了*府,一时之间没有竟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清华大学校长的位置居然空置了将近1年。
年,梅贻琦突然接到调令,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在就职的那一天,北京下着大雪。
但校园大礼堂被挤得人山人海,学生都想看看这位新校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水平够不够。
在学生们看到瘦瘦的,戴个眼镜,斯斯文文的梅贻琦的时候,便觉得大失所望。
但是当梅贻琦一开口,就震住了在场的学生们,这句话也让清华多年受用。
他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希望清华能够在学术上保持他的地位,具体就是在学术方面向高深专精的方面去做,办大学,应由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
征服了学生后,梅贻琦还将面对清华的教授会。因为当时教授会他们手中握着罢免校长的权利。
他 次参加教授会的会议,没有坐在主位而是随便在角落里扒拉个凳子就坐下了。
进去后就示意大家开始讨论,教授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他却一句话也不说,甚至到了会议的后半段开始给教授们端茶倒水。
会议结束了,教授们齐刷刷的望向梅贻琦想得到他的意见,谁知梅贻琦笑着说:“我从众。”
从这个会议之后,清华大学的教授们都对这个空降的校长刮目相看。
正式走马就任后,梅贻琦开始兑现他在就职演说中的诺言。
他亲自选聘教师,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就只凭真才实学。
在国学院的四大导师名单中,他写下了留美博士赵元任、前清国学大师王国维、维新 梁启超,还有一个是没有任何文凭的陈寅恪。
当众人不解,他却力挺陈寅恪,说他是“虽无一纸文凭,却是三百年来不出一个的大师。”
同时他还破格培养了只有初中文凭还身带残疾的华罗庚,并让他从讲师升为教授。
当时,历史学家吴晗投考北大,英文考得一塌糊涂,但中国文史成绩极优,北大不要,清华破格要了。
年,抗战爆发。
清华、北大等高校被占。
无奈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并组成了后来名气冲天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当时,西南联大由三所学校组成,所以有三位常委:南开校长张伯苓、北大蒋梦麟和清华校长梅贻琦。由于蒋梦麟和张伯苓在重庆*府都担任要职,所以西南联大的校务事实上都落在梅贻琦一个人身上。
说是校长,梅贻琦更像是一个后勤主任。
因为当时战事紧张,全国各高校经费一律按七成拨给。眼瞅着学校就要揭不开锅了,但是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都还没有。
梅贻琦为此是四处奔走,为联大筹措资金,有一次还差一点被飞机轰炸。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中英庚款董事会要来了25万法币,从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要来了15万法币,实在没办法了就整天蹲在教育部门口要钱。
慢慢的,竟然也把实验室、图书馆都攒了出来。
据梅贻琦的学生回忆,“身为大学校长,他经常吃白饭拌辣椒,有时吃上一顿菠菜豆腐汤就已经非常满意了。”
学校配给他一部小车,当物价飞涨时,他毅然封存了汽车,辞退了司机,以步当车。外出应酬,则以人力车代步。
他自己清贫也就算了,还要拉着妻子一起。梅贻琦的妻子韩咏华当时没有工作,就以七成大米、三成糯米,加上白糖做成米糕,取名为“定胜糕”寓意抗战定胜。
韩咏华一个人的能力有限,便拉着教授夫人们一起背着篮子,直接在昆明街头叫卖。
即便一家人这样节俭,梅贻琦却还依旧愿意捐助他人。
他的一个学生林公侠生了重病,经济上陷入困境,他得知后立即汇款救助,并予安慰和勉励:“好好养病,保留此身,将来为国家出力。”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西南联大师生中担任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27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人,邓稼先等8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昆等4人是国家 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杨振宁李*道获得诺贝尔奖。
这也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连北大校长蒋梦麟和南开校长张伯苓也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这样的盛况,也只有梅先生能做到!”
年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解体,清华也已经搬回原址。
但是梅贻琦却不得不离开清华大学,因为在他手里掌握着几千万美元庚款账目。
他对朋友说:“我若留在大陆,就保护不了清华基金了。”
离开大陆后,他先去了美国,在非常简陋的办公室里,管理着巨额的庚款基金,他只给自己定薪元,和庚款资助生一样。那时妻子韩咏华还要去衣帽车间做工,在首饰店里卖货,到医院里当代班,才能为全家维持着生计。
年他回到台湾,在新竹创办清华原子科学研究所。
后来,有许多人跳出来劝他,把台湾的研究所直接改称为清华大学吧,但他每次都会坚定地回答:“真正的清华在北平。”
到了晚年,梅贻琦身患癌症。和他住对门病房的胡适劝他要记得写遗嘱,公事私事都应该写。他不爱听,也不愿写。夫人劝他,他也不写;亲弟弟劝他,他还是不写。 ,直到胡适离世,他都没写。
他一生清贫,就连住院的费用都是清华校友自发捐助的。
梅贻琦走后,他的夫人说,在梅贻琦的病床下一直有一个提包,他生前不管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这个提包从不让人动。
她觉得皮包里或许有非常重要的文件,所以她希望在大家的监督下打开皮箱。
等打开一看,大家都呆住了:这皮包里,全是清华基金的账目,从17年前到现在,他一个人长期掌控着巨额基金,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一笔一笔,规规矩矩,分毫不差。
梅贻琦说:“生斯长斯,吾爱吾庐。”
他在生前清醒的时候就已经选好墓地----位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十八尖山。
因为这样,无论何时他都能日夜守望着他惦念的北京清华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