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民间救饥菜,如今6元一斤成高钾菜,营

  春雷响,万物长。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到来,对于农民们来说,新一年的劳作即将开始,不过在劳作开始前,自然要好好品尝下春季的美味,而要做什么能代表春季的美味,野菜再适合不过了。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吃春”的习俗,所谓的吃春,实际上就是吃野菜,因为野菜的生长过程没有经过人为的干预,人们认为它们吸收了大自然的精华,孕有春的气息,故此认为吃野菜就是“吃春”。当然,就现在看来,这是不科学的说法,但有一点不能否认,野菜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到处生长的都有,曾是老百姓的重要食物来源,也做过民间的救饥菜呢,而到了如今,很多野菜也成为了人们喜爱的养生蔬菜。说到吃野菜,有一种野菜不得不说,它和荠菜齐名,曾是民间救饥菜,如今6元一斤成高钾菜,营养比菠菜高,它就是“马兰头”。很多朋友都吃过马兰头,但对马兰头不一定了解,下面笔者就跟大家来聊聊这种人见人爱的马兰头。马兰是菊科马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分布十分的广,大概除了西北地区少见之外,其他地区均有分布,多生于农村的路边、田边、山坡等地。其植株直立,一般能长到30到70厘米高,其花果期在5月到10月,花和菊花差不多,呈紫白色,十分的好看,但见过马兰开花的人却不多。因为作为野菜,马兰的幼苗“马兰头”十分受人们的喜爱,因而在马兰花还未来得及盛放,就已经被人们采摘来食用了,所以见过马兰开花的人少之又少。和荠菜齐名。在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北荠菜,南马兰头”,说的就是马兰头在野菜中的地位和荠菜相当。这自然不是夸张之言,荠菜在我国的食用历史,是野菜当中少有的,早在2、3千年前就被食用了,最早在《尔雅》中就有记载。而马兰头也不例外,同样在2、3年前就已经被食用了。而且相比于荠菜“娇贵”,马兰更为的“粗狂”,故而马兰头比荠菜更为的常见。记得爷爷奶奶以前说过,在它们那个年代,随便去田间地头走一走,就能看到成片幼嫩的马兰头,若是家里没菜吃了,马兰头就是上好的救饥菜,以至于到了现在,还要每年去采摘马兰头来吃。营养高能去病。当然,名头是虚的,马兰头真正受到人们的喜爱,还是因为其味道好,营养高,还兼具药用价值。说到这味道好和药用价值,就不得不说民间的2句俗语,分别是“马兰头、马兰头,吃得嬷嬷翻跟斗”,“要吃马兰头,姐姐嫁到后山沟”,前句是说它能去多种病痛,让嬷嬷吃了都健康的能翻跟头,而后句则是为了吃到马兰头,姐姐都嫁到后山沟去了,可见它的味道非同一般了。俗语的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其中代表的意义却不一般,由此也可见马兰头的价值了。至于营养,在以前根本不知道,不过到了现代,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后也得知了,原来马兰头的营养这么高。据资料记载,马兰头含有多达10种矿物质元素,并且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和市面上常见的蔬菜相比,都高出不少,甚至比菠菜的营养还要高,而且其钾元素的含量居所有野菜、蔬菜的前列,因此在现代也被人们美誉为“高钾菜”。随着如今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于食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绿色、要健康,而马兰头作为优质野菜,自然也得到了人们的青睐。每年春季的时候,就有不少农民朋友会在春耕前,去野外采挖野生马兰头,留一部分自己吃,剩下的都拿到城里去卖,价格也算不错,一般在6元一斤,算是一个不错的额外收入了。马兰头的吃法有很多,在民间最常见的就是用凉拌马兰头、马兰头煮汤以及马兰头包饺子、包子。除此之外,清炒马兰头、马兰头干菜等做法也不错,不管哪一种做法,都相当的美味,值得大家一尝。如今正是马兰幼苗刚长出来的季节,马兰头也最是鲜嫩,喜欢吃野菜的朋友,可别错过了,去农村野外踏青的同时,也可以采摘一些回来哦!各位朋友,你们吃过马兰头吗?你觉得好吃吗?欢迎留言交流哦!三农观察

鼓励作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uquliuliu.com/bcxg/137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